甄嬛那一大家子的背景:手紙和官房

  

叫起回來後,先到更衣間換衣裳,主要是頭上的首飾,因為太重,需要輕裝。太后是福大、量大、造化大,就拿正常的三餐和三加餐共六遍吃的來說,都是吃得痛快淋漓,隨後喝上碗茶,吸兩管煙。一會兒,就該傳‘官房’了。

宮裡頭有兩大奇怪的事:一是數千間的房子都沒煙囪。宮裡怕失火,不燒煤更不許燒劈柴,全部燒炭。宮殿建築都是懸空的,像現在的樓房有地下室一樣。冬天用鐵制的轆轆車,燒好了的炭,推進地下室取暖,人在屋子裡像在暖炕上一樣。另一個是整個宮裡沒廁所,把炭灰積存起來,解大溲用便盆盛炭灰,完了必須用灰蓋好;解小溲用便盆,傾倒在恭桶裡。每天由小太監刷洗乾淨,所以無論冬夏,宮裡絕沒有臭氣味。

“手紙是宮女加工好的。領來細軟的白綿紙,先把一大張分開裁好,再輕輕地噴上一點水,噴得比霧還細。這一點我們都能辦到,我們經常比賽,同時含上一口水,同時噴出,看誰的力氣足,噴的時間長,霧星又勻又細。俗話說:拙裁縫,巧熨斗,這也是做針線活的一種技術,我們都下死勁地練。把紙噴得發潮發蔫以後,用銅熨斗輕輕地走兩遍,隨後再裁成長條,墊上濕布,用熱熨斗在紙上只要一來一往就成了。千萬不可烙糊,糊紙發脆,愛碎,就不能用了。這樣把又柔軟、又乾淨、又有棱角的便紙,折疊好備用。熨兩遍,一是圖乾淨,二是要把紙毛熨倒了。不帶毛的紙發滑,帶毛的紙又發澀,只有把紙毛熨倒了的紙最好用。便紙經常是放在更衣間裡南窗子的茶几底下的一個木盒子裡。”

只有皇上、太后、主子、小主們的叫‘官房’,我們用的一般都叫便盆。

她說:“官房有各式各樣的,一般瓷盆比較多,可老太后常用的是檀香木刻的,外邊刻著一條大壁虎。啊呀!這條大壁虎刻得不用說有多好看了,它好像碰到什麼獵物要進行捕捉一樣,四隻爪子狠狠地抓著地,這就是官房底座的四條腿;身上有隱隱的鱗,仿佛都張起來了;肚子鼓鼓地憋足了氣,活像一個扁平的大葫蘆,這正好作官房的肚子;尾巴緊緊地卷起來,尾梢折回來和尾柄相交形成一個8字形,巧妙地做成了官房的後把手,壁虎頭翹起來,向後微仰著,緊貼在官房肚子上,下頜稍稍凸出,和後邊的尾巴正好是平行的地位,手的虎口恰好可以托住,正好做為前面的把手,壁虎頭往後扭著,兩眼向上注視著騎在背上的人,嘴略略地張開一條縫,縫內恰好可以銜著手紙;兩隻眼睛鑲著紅紅的不知叫什麼的寶石,閃亮閃亮的。整個官房比瓷盆略高一些,可以騎在上面。官房的口是略張的橢圓形,有蓋,蓋的正中臥著一條螭虎,做為提手。這也是老太后非常心愛的東西。我當差的時候,已經是老太后的晚年了,約在她五十七歲到六十五歲這個階段。老太后晚年腸胃不和,經常要用官房。所以我對這件東西非常熟悉。以後我也打聽過這件東西的下落,有的老太監說隨著太后上東陵了,有的說大概是‘賓天’了。清朝有這樣一種風俗,皇上、太后、皇后死了,在百日期內,遺物除賞賜給親貴外,其餘一律用火化的儀式燒掉,這就叫賓天。回想起來,我不知有多少次看著老太后騎在上面,用手紙逗著大壁虎玩。

這應該只是高級的馬桶,並非上述慈禧的馬桶。

(圖片若侵犯您版權,請通知移除)

“大壁虎的肚裡,是香木的細末,要乾鬆而蓬蓬著,便物下墜後,立即滾入香木末裡,被香木末包起來,根本看不見髒東西,當然更不會有什麼惡氣味了。

“老太后一說傳官房,立刻就有幾個宮女行動起來,各有各的差事。一個去傳專伺候官房的太監。這個太監自從‘叫起’回來,就隨時準備著傳喚,所以宮女出去,點首自來。太監把用黃雲龍套包著的官房恭恭敬敬地頂在頭上,送在寢宮門外(一般不許進寢宮),請跪安(因頭上有官房沒法磕頭),然後把黃雲龍套迅速打開,把官房請出來,由宮女捧進更衣室。在這片刻的時間裡,太后幾乎已經寬衣解帶了,所以不許任何太監進寢宮。第二個宮女趕緊去取油布(在更衣間茶几底下),把地面鋪起來,約二尺見方。每次解溲都用油布把地遮上,把紙放在壁虎的嘴上。一切完畢,官房由宮女捧出寢宮。在寢宮門外伺候的太監,垂手躬身恭候著,雙手接過官房,再用黃雲龍套裝好,頭頂回去,清除髒物,重新擦抹乾淨,再填充香木末備用。因為大致能估計用官房的時間,所以太監、宮女的動作也就比較迅速。另外,在寢宮的廊下僻角處,備有輕便的瓷盒,以備臨時或晚間用。”

(宮女談往錄  金易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伯樂 的頭像
    阿伯樂

    不露の夜--Blue Page

    阿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