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特警請預約的參觀團體排隊進入。
御苑不必預約,但御所必須預約。
如果臨時起意想進去,
就到御所西北邊的宮內廳京都事務所申請,
但當天不一定進得去。
記得要帶網頁印下來的預約單和所有人的護照。
預約方法請看阿北另篇小文 £ 請按我 £
這種建物樣式叫做蔵,也就是倉庫。
必須先在這個"參觀者休憩所"等候。
導覽會在這裡作行前簡報。
這裡有賣紀念品。
阿北發現印有皇室菊紋的皮夾很適合挖的身份。
阿北選了一個金色的,
因為挖和豐臣秀吉一樣很喜歡黃金,
只可惜太便宜,才3000多羊。
謹提供兩種京都御所略圖給格友參考。
京都人對於天皇遺棄他們,自己搬到東京去,
心裡一直很賭氣,
因此當時官方甚至不敢說出"遷都"二字,
只說是"行幸",
京都人無奈,也只能自我安慰說,
天皇陛下只是暫時到東京走一走。
為了更進一步安撫京都人,
將江戶改名為東京時,還說,
其實Tokyo就是Kyoto倒過來啦,
反正只要能讓京都人爽一點,
怎麼說都可以。
宜秋門。
此門原本是天皇專用,
它的斜對面就是御車寄,
天皇的牛車進到御所後,就停在御車寄。
御車寄後來成為廷臣上殿時走的玄關。
御車寄有迴廊通到諸大夫の間和其他宮殿。
廷臣在諸大夫の間等候天皇的宣召。
櫻の間是諸大夫之間(從五位下以下之品秩)。
鶴の間是殿上人之間(從五位下以上之品秩)。
虎の間是公卿之間(從三位以上之品秩)。
"諸大夫の間"也是上述這三間的總稱。
大家按照自己的官階坐在不同隔間乖乖等。
導覽說這三間的畫都只用黑色顏料,
阿北想,這誰不知道!
後來再想,她不是說給阿北聽的,
是特別說給那些阿兜仔聽的。
新御車寄是為了大正天皇即位加蓋的。
跟舊御車寄相對照,阿北猜測,
牛車應該是直直地倒檔進入舊御車寄,
而新御車寄則是駕著馬車從兩側進出。
桓武天皇建立平安京,
將大內裏(類似現在的御所)設在平安京的北部,
因為木造結構經常燒光光,
一旦被燒,天皇就必須去借住大臣家。
光嚴天皇即位,以土御門東洞院殿做為居所,
距離原來的大內裏東方約2公里,
這就是現在京都御所的起源。
月華門,裡面就是紫宸殿。
拐個彎就看見左邊的承明門和右邊的建禮門。
承明門。
紫宸殿。
大正、昭和兩位天皇都在這裡即位。
"天皇"這個名稱是聖德太子發想的,之前只稱為"大王"。
日本接受中國"南面而王"的觀念,
因此紫宸殿坐北朝南,
而殿前鋪著白砂的大庭就叫南庭。
紫宸殿是天皇即位、朝賀、節會等重大典禮舉行的場所。
中間的高御座和其左側的御帳台,是天皇和皇后的御座,
平成天皇即位時還特地搬到東京使用。
承明門是紫宸殿的正門。
這個角度可稍稍瞥見殿前的左近の櫻和右近の橘。
古代天皇的親軍稱為近衛府,分左右兩部。
重要典禮時,左近衛部靠櫻花的位置列隊,
右近衛部則靠橘樹的位置列隊,
左近の櫻和右近の橘的典故便是由此而來。
橘在日本代表長壽,
而左側本來是種梅花,是受到中國人的影響,
因為中國人喜歡梅花。
後來梅樹枯死了,
喜歡櫻花的仁明天皇就改種櫻花樹,
這表示日本人的美學有了新發展,
已經從唐風文化蛻變出大和民族自己的"國風文化"。
建禮門。
建禮門是御所的正門,
只有天皇皇后或外國貴賓駕臨時才開門,
如果皇后單獨來御所,也不能走此門,
必須走建春門。
建禮門院在壇ノ浦戰敗時,
親眼看著她娘二位尼抱著她兒子安德天皇跳海,
她自己也只好抱著溫石(類似暖爐)和硯台投海,
但因為太輕,沉不下去,
結果被源氏武將打撈上岸,
當成俘虜送回京城,最後活了59歲。
門上的浪濤雕得挺有動感。
這種紅白牆是平安時代的建築特色,也是來自唐朝的風格。
側門挺矮的,阿北必須低頭才不會K到。
前方是御所東側的建春門。
在江戶時代是敕使走的門,
明治以後成為皇后、皇太子和外國首相走的門。
皇后單獨一人時,不能從建禮門(正門)出入,
改由此門進出。
檜皮葺屋根的介紹。
這種屋頂是用檜木皮一片一片疊上去的,
只有皇室和寺院、神社才能用,連幕府將軍都不能用。
檜木皮油份很高,可防水,適合日本氣候,
這些木皮每25年要全部更換,
在這方面,台灣也貢獻不少。
日華門。
在這可看見左近の櫻和右近の橘。
春興殿。
這是大正天皇即位時,
為了奉安三神器之一的八咫鏡所建造的殿宇。
歷代天皇即位時,必須擺出三神器才代表正統。
壇ノ浦之戰時,二位尼(平時子)對安德天皇說:
「波の下にも都がございます(波濤之下也有帝都)」
然後就帶著三神器,抱起7歲的天皇外孫,投海自盡。
源氏武將見狀,趕緊打撈,
結果只撈回八咫鏡和八尺瓊勾玉,
而天叢雲劍(草薙之劍)只能永沈海底了。
但其實千年下來,八尺瓊勾玉也音訊杳然,
至於春興殿的八咫鏡恐怕也不是原物了。
左邊是宜陽殿的一側,前方則通往清涼殿。
宜陽殿內有次將座、公卿座、大臣宿所、納殿及議所。
頭上這個迴廊叫做撞木廊下。
迴廊左邊是紫宸殿,右邊則通往小御所。
阿北正要從廊下走向清涼殿,
頭上的那個白色牌子是提醒阿北不要撞到頭,
難怪叫做"撞木廊下",
日本人情報做得不錯,竟然知道阿北的身高。
前面就是清涼殿。
殿前也有一塊鋪著白砂的大庭,叫做東庭,
因為在清涼殿之東。
這是紫宸殿的背面。
清涼殿。
在平安時代是天皇主要的活動場所。
到了戰國末期,其功能逐漸被御常御殿取代,
現作為元旦的四方拝及其他日常儀式的場地。
中間的御帳台是休息用的。
御帳台前面的那塊厚榻榻米是晝御座,
天皇白天就坐在這裡發呆享清涼。
清涼殿北側的御溝水叫瀧口。
瀧有瀑布之意,把水溝想成瀑布,
果然是皇家的格局。
天皇的護衛武士,在瀧口附近輪值,
因此稱為"瀧口武士",
宇多天皇時,武士的編制有10位。
另外還有所謂的"北面武士",
那是上皇的護衛武士,
因為駐守在上皇御所的北面,
故稱為北面武士。
白河院之後,寺院僧兵武力提昇,
上皇也將護衛武士增加到30人。
從瀧口望向東庭和紫宸殿背面。
導覽介紹12單。
京都是一個盆地,夏天非常熱,
御所建物的設計完全針對夏天,
一律通風就對了,
至於冬天,就要靠自己了,
所以才要穿12單,
但畢竟人不是鐵打的身體,
即使12單加身,臉還是冷到白蔥蔥。
菊紋釘隱。
左下方有蜘蛛網。
地方太大,實在不容易維護。
御池庭上的櫸橋。
櫸橋正對著小御所。
小御所主要舉行皇太子元服及某些儀式,
也是天皇接見武家(將軍及大名)的場所。
1868年1月3日,
天皇在御學問所頒布「王政復古の大号令」,
隨後移駕到隔壁的小御所,
進行第一次總裁、議定、參與三職會議,稱為小御所會議,
要求德川慶喜辭去內大臣官職並削封德川家領地。
因此小御所和御學問所是明治維新的關鍵歷史場景。
小御所的格窗上半為吊掛式,下半則為嵌入式。
御池庭。
池中有三島,為一池三山格局,
中島名蓬萊島,為龜島樣式,
龜背栽松樹取松龜遐壽之意。
池邊用卵石鋪成洲濱,
洲濱中間用花崗岩片做飛石伸向水中,
水中再橫鋪條石做成碼頭,
所以御池庭算是舟遊式的庭園。
夾在小御所和御學問所中間的蹴鞠の庭。
蹴鞠是踢鹿皮球,讓球不落地,
沒有輸贏的蓋高尚的活動。
御學問所。
天皇的大書房,
主要拿來舉行和歌會、御講書等活動。
在御學問所頒布的「王政復古の大号令」內容如下:
1、敕許幕府將軍德川慶喜於慶應3年10月24日提出的辭職。
2、廢除京都守護職和京都所司代。
3、廢除江戶幕府。
4、廢除攝政和關白。
5、重新設置總裁、議定、參與三職。
殿內有6室,殿後與八景の間相連接。
八景の間有8室,位於御學問所之後,
古時為關白(宰相)退朝之前的休憩所。
從御學問所看小御所。
往御常御殿前進,這是御內庭。
御常御殿。
到了戰國末期,清涼殿的功能逐漸被御常御殿取代,
一直到明治,天皇都在這邊起居。
怕冷了吧 !
懸魚裝飾。
裡面有15個房間。
好深喔!
二条城的屋子可以上去,御所的不能,
這就是幕府已經倒台,天皇還在的差別。
讓阿北想到《大奧》裡的門。
御常御殿的北面。
往下挖的小門,阿北猜是給傭人走的。
龍泉門,是御常御殿通往御涼所的一道門。
這道門過去是比較休閒的區域。
包括迎春(茶室)、御涼所、
御花御殿(明治當皇太子時住的御殿)。
更往北去就是中宮、女御和皇子女住的後宮了。
御內庭的造景。
傘形的棚架撐著皇家的輕鬆。
前方小屋雖然沒有詳細資料佐證,
但阿北推測是一處叫做錦台的茶室。
向前右轉就是劍璽の間。
屋椽的這些白色塗料是用蛤仔磨粉後製成的。
紙窗也有補丁,皇室也得省。
牆底下做懸空。
是為了通風、排水還是傳紙條?
劍璽の間。
御三間,舉行涅槃會、七夕及盂蘭盆會等活動的場所。
唸作Omima。
左邊是御三間,右邊穿白襯衫的就是沿路監視阿北的皇宮特警。
行程結束前的大廣場。
島原大門也是用同樣的門釘,只是前面那根沒這麼長。
行程到此結束,可以就此離開。
阿北團又回到休憩所看一看,發現特警也在裡面!
他們特警真的非常盡責,
一定要把他監視的這一團的每個人送出去才算完。
這是皇室7-12月的大事記。
相撲人入京也是一件大事!
沒想到天皇跟相撲人交往的這麼密切!
這是下一團的監視特警。
步出御所。
那個冷風機超涼,好一個清涼警。
從今出川御門走出御苑。
今出川御門對面這兩邊都是同志社大學的校區。
創校人新島襄寫的良心碑。
「良心之全身ニ充満シタル丈夫ノ起リ來ラン事ヲ」
(期待全身充滿良心的青年會出現)
今出川御門。
二条城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