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說:「一切文學,我愛以血書者。」
這兩年有一個新出道的老歌手叫林廣財,他唱“涼山情歌”感覺上就像是含血在唱。
在這段影片裡,林廣財一開口,現場的氣壓瞬時成為真空,我們也可以看見那些來賓露出了“屏息”的表情。
日本人最愛說他們的料理或蛋糕是用生命做的這一類的話,你能了解他們的意思嗎?
我後來有了一點了解,可能是指他在做這個蛋糕之前是花了多少心血去學習的,學成之後又是怎樣的對待每一塊蛋糕,要精挑它的水、蛋、麵粉,用被師父吼過的力氣來揉捏,不放鬆地守衛著它周遭的清淨,最後還要用戒慎恐懼的眼神看著客人是用什麼樣的表情來享用這個受到百般呵護的作品。
如果我們用縮時攝影觀看上面這整個過程,就一定會同意他們的確是用生命完成了那塊蛋糕的。
林廣財歌喉的前段操練並不是在音樂教室裡拼命的吊嗓子,而是同樣辛苦的在每個生活片段中累積生命的能量,所以儘管他工作中經常的用力過度把聲音弄沙啞了,但也因此讓他累積出來的生命質量更具有壓迫感。
這首歌還有一樣很吸引我的東西,就是他濃厚的原住民歌曲的味道。
(0:27)「茫茫」這兩個字在部落慣用的音程中再加上特有的滑音模式,就產生了明顯的“原住民歌曲”的味道,類似的情況還有(0:44)「那一天」的「一」和(1:15)「走了一步」的「步」,這樣的韻味是在部落傳唱中完全滲透到民族血脈當中的,對於其他不同文化的人,要掌握到那個精微的細節,那是非常的不容易。
(1:05)「看看那個星月光」的「光」,我猜想他某一次唱這句的時候,聲音是自然破掉的,而當時的效果肯定是非常的感人,於是他就把這樣的表現法固定下來使用,但以這個影片來說,這次就明顯的是刻意做的效果,說實在的,感人的程度就降低了。也就是說,要怎麼樣把一個曾經是自然發生的效果固定下來成為刻意演出的效果,但又要讓人每次聽起來都像是自然破掉的感覺,這就又是另一項技巧了。
(2:45)「才能夠回心又轉意」的「又」在同一個音上唱兩次,第二次加上一個意味深長的裝飾音和滑音,感覺這個「又」帶著神秘溫柔的呼喚力量,這也是這種曲風的另一項特色。
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從林廣財和金門王的歌聲當中感受到生命的經歷,另外還有一位阿吉仔,他也苦過,所以他剛出道時的歌曲也是很有震撼力的,但是因為他比較早就賺到不少錢,所以歌聲裡面沒有金門王的滄桑。
對於阿吉仔,我覺得很可惜,因為他中間去做了太多其他的事,如果能夠像費玉清那樣專心唱歌,以他的音質、風格和遭遇,應該會有很多令人期待的作品吧,不過也許是台灣的環境讓大家沒辦法專心做一件事吧。
阿吉仔現在的聲音和年輕時差別很大,因為他唱歌像在打鐵,多少是傷到了。
所以藝術不是自己決定了就可以產生的,不是自己決定要寫「大江東去浪淘盡」就寫得出來的,雖然才華很重要,但藝術層次的高度反而跟一個人的性格和經歷有更密切的關係。
為什麼要寫生?因為要親眼看過才畫得出來那個精神,光靠臨摹是不夠的。唱歌也是一樣,要看過人生才能唱出那個味道,光靠模仿是不夠的。
我從林廣財得到了靈感,寫下了這一首詩。
十六歲的頭目
習慣踮腳站在村後的樹梢,
分配季鳥每年的航道,
收攏滑落山壁的霧嵐,
偶爾抓著夕陽堆起雲來燒。
但獵場已經悄悄被換掉,
溪流禁閉在地下的黑牢,
比神木還高的一零一,
只管充飽二氧化碳吐九霄。
都市圍捕十六歲的獵人,
賞金是他從部落帶來的靈魂,
可以磨掉他呼喚山林的吼聲,
然後再刮去頭目記憶的苔痕。
但,
夢裡的太陽仍舊泡在雲海的浴缸,
圓形的彩虹躲進瀑布露出了一半,
飛冷的螢火依然圍繞教堂的星芒,
沙啞的歌聲引著族人夜夜回山上。
哪管誰輪流霸佔自由廣場的前方,
我心臟烙印的條碼是原鄉,
可是你們怎麼辦?
這裡說會下飛彈。
你我的家鄉就算不一樣,
詩歌留下給子孫作獵場,
豐年獻祭的作物是善良,
空口難敵山風的肺活量。
總會有一天,
平地的樹梢教你站,
找來晚霞吞火給你看,
洋流迴旋的古調只要張口 大家都能唱。
讓大家聽上面的那個版本是因為它不是出版品,所以沒有經過特別的後製,這樣可以聽到他歌聲當中很多不乾淨的聲音,那些是在生活戰鬥中所得到的勳章,更應該讓大家清楚地聽見。
如果有興趣就再聽正式的出版品。
歌星密碼 -- 飆高音 (尚未建立)
歌星密碼 -- 姚蘇蓉 (尚未建立)
歌星密碼 -- 鄧麗君 (尚未建立)
歌星密碼 -- 日本歌曲 (尚未建立)
留言列表